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61期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名教师工作室品牌建设研究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5-7-31 15:28:51
  [导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如何有效构建并提升名教师工作室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聚焦广东省刘伟善名教师工作室,探讨其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品牌建设情况,分析其品牌认知度、品牌传播渠道及品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深度剖析如何基于“创新赋能,共创未来”理念重塑品牌格局。研究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技术与教学,引领教育模式变革,致力于破解资源整合与理念创新难题,不仅展现了工作室品牌建设的独特路径,更为同类工作室的品牌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名教师工作室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品牌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培育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名教师工作室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常遭遇理念创新不足、资源整合难度大等困境。

  对于名教师工作室特色建设而言,品牌理念与品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要素。广东省刘伟善名教师工作室(简称工作室),以“创新赋能,共创未来”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破各种瓶颈,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未来视野的科创精英,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为此,明确了工作室的品牌定位:“教育创新高地”,引领教育创新潮流;“跨学科融合典范”,探索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新模式;“未来教育引领者”,以前瞻性视野和实际行动推动教育变革,共创教育美好未来。

  一、核心理念深化与实践

  二、工作室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三、工作室品牌特色构建策略

  四、工作室团队与人才培养机制

  五、工作室品牌传播与影响力提升策略

  六、工作室品牌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并优化品牌管理体系,明确品牌管理的目标、原则、流程和责任分工。制订品牌手册,规范品牌标识、视觉形象、宣传语等的使用,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实施定期的品牌监控和评估机制,关注市场反馈、用户评价及竞争态势,及时调整品牌策略。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品牌传播效果,为品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品牌危机,制订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理,维护品牌形象不受损害。

  (二)建立持续创新机制

  第一,鼓励团队成员保持开放心态和好奇心,营造“勇于尝试、敢于失败”的创新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灵感和动力。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利用VR/AR等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等。通过技术创新,保持品牌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第二,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反馈,持续优化和升级课程体系。引入跨学科内容,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课程体系的迭代升级,保持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履行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

  第一,积极参与“送课送培下乡”等教育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支持。通过线上教学、师资培训等方式,助力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和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工作室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第二,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创新项目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项目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工作室将坚守初心,聚焦教育数字化挑战,持续优化品牌管理体系,强化形象塑造与传播,推动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同时以教育智能体等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探索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路径,始终站在教育创新前沿,引领数字化浪潮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善.基于实践创新的普通高中科创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以广州市培英中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68-72.

  [2] 傅奇丹.高校品牌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之构想[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裴丽峰.“双线并进”,探寻品牌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5):26-27.

刘伟善 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